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,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加快發展數字經濟,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;加快發展物聯網,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,降低物流成本。物聯網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為主要手段,泛在連接萬物,并提供信息感知、傳輸、處理等服務,能促進“人機物”三元融合,為各行業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轉型提供關鍵支撐,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。
物聯網全方位助力數字經濟繁榮
物聯網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新支撐。一方面,物聯網構建了一張低時延、高可靠、廣覆蓋的新型網絡,連接“人機物”、貫通不同信息系統,滿足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對網絡的差異化需求,實現跨企業、跨領域、跨產業的互聯互通互操作。另一方面,物聯網為各行業數字化轉型構建計算處理平臺,通過在平臺上開發部署面向不同場景的智能應用與服務,優化業務流程,加速產業高質量發展。
物聯網為數據要素價值釋放開辟新路徑。物聯網通過全要素、全產業鏈、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,極大地豐富數據資源供給,不僅激活沉睡在各類信息系統中的數據資源,同時還創造大量來自產品生產現場和使用場景中的新數據。以數據流帶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、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,打破時空限制,深化跨界融通發展,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,暢通國內、國際經濟循環。
物聯網為數字經濟發展拓展新空間。物聯網的興起驅使云計算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實體經濟各行業應用場景緊密結合,以應用反向促進數字技術發展,牽引數字產業化規模擴張。同時,物聯網為大數據分析、供應鏈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提供更大體量、更加多元的市場,并讓共享經濟、平臺經濟等向千行百業延伸,進一步壯大產業數字化規模。
我國物聯網發展成績斐然
近年來,我國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,產業發展倍道兼行,融合應用百花齊放、碩果累累。
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發展方面,窄帶物聯網、4G5G與固定寬帶協同發展,基本實現城鄉普遍覆蓋和重點場景深度覆蓋。截至2022年8月底,我國移動物聯網用戶連接數達16.98億,比移動電話用戶多2000萬戶,首次實現“物超人”。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占全球比例已超過70%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物聯網產業規模、骨干企業數、標準制定數等指標全部達到規劃預期目標。重慶、杭州、江西鷹潭等城市加快物聯網示范基地建設,不斷提升集群發展水平。
在融合應用實踐方面,國內各類企業依托網絡創新應用、物聯網操作系統、物聯網平臺等技術(服務),探索工業互聯、遠程運維、智慧農業、智能家居等應用新模式,變革生產和生活方式,成效顯著。網絡創新應用通過集成5G、人工智能、云計算等技術,加速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,幫助企業降本增效。目前,中興、烽火通信、芯訊通等企業已走在實踐前列。例如,中興濱江工廠利用5G﹢ MEC實現云AI分析,智能調度AGV,讓倉庫周轉效率提升15%,運營成本大幅降低。物聯網操作系統通過提供統一接入標準和規范,打通“人機物”互聯壁壘,在線采集各類數據,實時動態反饋優化業務。以華為、阿里云、中科物棲等為代表的國內企業已推出面向市場的成熟解決方案,取得良好反饋。例如,華為基于鴻蒙系統開發了面向采礦行業的專用物聯網操作系統——礦鴻,通過定制標準協議框架和多技術融合,助力礦山高效率透明化管理。由中科院孵化的中科物棲則以底層核心技術為突破口,打造覆蓋全域的“芯片﹢操作系統”通用解決方案,為物聯網應用創新提供有力支撐。物聯網平臺以海量設備連接和無縫協作為基礎,拓展數據互通、智能應用部署等高級功能,解放人力、賦智機器。涂鴉智能、瀚云科技、海爾卡奧斯等企業在這方面已深耕多年,積累了一批成熟案例。例如,涂鴉智能先對客戶種植大棚的硬件設備進行網絡化改造升級,再將其接入物聯網平臺,精準調控種植環境,自動管理生產流程,幫助客戶節約了80%的灌溉用水和營養液,降低70%的人力成本。
持續發力推動未來發展
建好、用好物聯網是一項長期工程,既要全面統籌,又要把握要點,建議從以下三個方向繼續發力。
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。適度超前建設移動/固定網絡基礎設施,筑牢萬物互聯根基,為不同行業和場景提供更強連接能力、更大連接規模和更優賦能能力。深化算網融合和云邊協同發展,繼續提升網絡、算力服務覆蓋的深度和廣度。
二是加快關鍵技術創新進程。一方面要加強創新體系建設,鼓勵產學研聯動,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建設一批創新中心,充分匯聚優勢和專業研發資源。另一方面要加強核心技術自主研發,著力突破智能感知、新型通信等關鍵共性技術,為產業持續進步打好基礎,既要補齊產業鏈短板,也要鍛造更多長板。
三是加強各類應用模式推廣。緊貼工業、農業數字化轉型需求,打造一批物聯網應用標桿和可復制、可推廣的行業解決方案。運用物聯網技術對道路、市政管網等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,提升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智能化水平。繼續推動智能家居、智慧健康等應用普及,讓優質數字化服務惠及廣大人民群眾。